3月18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立新教授在我院201会议室为全院师生做了题为“百年变局下中印大国关系再调整”的专题讲座。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喻学林教授主持,全体师生参加。
王立新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印两国关系发生发展的背景,中印关系的调整表现为三个历史性事件。第一,冷战时期,为博得西方援助印度与中国产生出现对立。第二,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1990年成为两国关系的分水岭。第三,2012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美国的120%,中印两国关系再度发生变化。
王立新教授从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世界历史空间、印度意象和调整中印关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王立新教授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概念最早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其核心观点在于一个“变”字,其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转移对象出现根本性变化,国际格局剧烈动荡,世界秩序出现坍塌的危险,世界正经历大调整,大变局要素的比拼前所未有。
王立新教授从历史的“危”与“机”比较了新时代大变局与晚清中国变局的异同。他站在世界政治长周期的视域分析了世界历史语境下的“变”与“不变”。他介绍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治·莫德尔斯基的国际政治体系调整划“五周期”观点,即葡萄牙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I、英国周期II和美国周期。世界政治的每个长周期都经历了世界领导国的盛衰更替和全球战争的周期性爆发。他从美国耶鲁大学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视角出发,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区域的两种结构,认为现代世界的历史空间依旧如故。他从现代世界的历史空间的角度介绍了现代全球海洋帝国的地理中轴线,即“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
王立新教授分析了印度作为全球经济与政治体系的中枢地理位置和印度的去英国殖民化后的历史发展情况,以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介绍了印度传统和现代两种特性,目前学界对现代性持主流观点。
王立新教授认为中印关系的调整,一方面基于中国的全球大国使命,一方面基于现代印度的基本国情。我国民众对印度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一个落后的传统国家。而西方国家解读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国家。最后,他特别介绍了大变局时代中国的全球战略之锚——“一带一路”倡议。
最后,马克思学院副院长喻学林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学院全体师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学术洗礼,并对此次王立新教授的讲学表示热烈感谢。